德易厚产自茅台镇,茅台镇是中国酱酒圣地,域内白酒业兴盛,茅台镇集古盐文化、长征文化和酒文化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茅台镇历来是黔北名镇,古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写照。
茅台镇的文化底蕴深厚,集古盐文化、长征文化和酒文化于一体。在古代,这里曾是川盐走贵州的重要通道,秦商们聚集在此,进行商贸往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这一殊荣不仅提升了茅台酒的知名度,也让茅台镇这个名字响彻海内外。
茅台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那时这里就已经开始酿造白酒。经过千年的沉淀和积累,茅台镇的酿酒技术愈发精湛,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味和特色。茅台酒以其酱香浓郁、口感醇厚而著称,成为了中国白酒的佼佼者。
01
—
气候优势
茅台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坐落在贵州高原,拥有独特的地理小气候。茅台镇的气候特点包括全年冬暖夏热、高温少雨、少风,平均气温为18℃,夏季温度可达40℃,全年无霜期长达359天,全年日照时间约为1400小时。这种气候条件非常适合酿造酱酒微生物的栖息和繁殖。据分析,茅台镇核心产区内多达百余种微生物参与了酱酒的酿造过程。
02
—
地质优势
茅台镇地质地貌构造主要是侏罗白垩系紫色砂页岩、砾岩,形成时间已超过7000万年。受海拔和岩石风化后成土母质的影响,茅台地区紫色土广泛发育,这种土壤一般厚度50厘米左右,酸碱适度,质地中性。适合赤水河谷红缨子高粱的生长。土壤中砾石和沙质土体含量高,渗水性很好,地下水、地表水通过红壤层时,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被溶解,经过层层渗透过滤,形成清洌泉水。
03
—
水源优势
茅台镇的水源主要是赤水河,这条河为茅台镇的酱香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酿造条件。赤水河流域土壤多为紫色砂页岩地质结构,十分有利于水源渗透过滤和溶解红层中的有益成分,赤水河的水质清澈纯净,富含矿物质,尤其是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这种水质对酿酒酵母的生长和发酵至关重要,能够促进酒体的醇化和香味的形成。
此外,赤水河的生态环境良好,没有工业污染,保证了水源的纯净和天然。
04
—
优质原料
红缨子高粱,是茅台镇酱香型白酒的酿酒原料。也正是由于有了它,茅台镇酱酒才有了纯正酱香味。这种红粱只能在茅台镇特有的水分、土壤和气候环境下种植,这也是茅台镇酱酒为什么具有不可复制性的原因之一。当地红粱不同于其他高粱粒小,皮厚,颗粒饱满,能经受多次蒸煮,当地人称其为“沙”。正是由于红高粱有了这些特性,才能成就坤沙酱酒灵魂工艺:九次蒸煮,七次取酒。
05
—
三渡酒业
三渡酒业,前身三渡烧坊,自1996年起在茅台镇上坪村扎根,位于酱香型白酒的核心产区内。早在酒厂建立之初,便诚邀当时茅台酒厂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副主任曹大明进行工艺上的悉心指导,后又邀请中国酱香白酒品评、酿造工程师、中国酱香白酒勾调工程师、茅台“茅台八仙”之一、茅台镇国宝级专家冯小宁进行酒体勾调。历经28载春秋,三渡酒业始终恪守传统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坚持纯手工酿造与自然发酵的原则,对品质的追求始终如一。
经历多年艰苦创业,贵州省仁怀市三渡酒业有限公司现已建成大曲酱香酒2000吨/年的生产能力,包装生产灌装流水线按行业标准建设,勾调、过滤、检验、化验等设备已完善,常年拥有基酒储存5000吨,仓储能力15000吨,拥有完善的生产、储存、包装及新品开发实力,为三渡酒厂系列产品提供了强有力的产品品质和包装实力保障。
06
—
制造工艺
12987工艺又称为大曲酱香工艺,是茅台镇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指的是“一年一个酿造周期,两次下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因为曲和粮的比例高达1:1。作为酿酒的重要辅料,大曲的制作时间,也应该纳入到整个工艺周期中。大曲一般是在端午开始制作,严格来说,酱酒的一个制作周期要历时16个月,其中包含制曲的四个月。
经过如此繁复的工艺酿造出来的酱酒,三年的窖藏期是保证其品质的关键,窖藏通常要求窖洞恒温恒湿,空气干净,陶坛密封贮存。山洞窖藏要求有水、恒温恒湿、空气干净,以确保酒体自然老熟缓慢而均匀。陶坛的透气性使得酒液与外界空气相互作用,促进酒的氧化反应,使酒香更突出、优雅,酒体更加醇和。